返回

落难情缘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870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8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无取舍,若取舍法,是则取舍,非求法也。

    刚才讲“法无行处”,虽然在修行中,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。

    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,心理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。

    如果有了这种观念,就着了相,非菩萨道。

    但是,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:法是有取舍的。

    取舍什么?学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,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,要舍,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?

    落入有取有舍了,也不是究竟,不是中道观。

    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:“法无取舍”,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!步步叮咛,一层一层上来。如果有取舍,就非求法了。

    初学佛的人,常常对法有取舍,取舍在哪里?有些人执着净土,大骂禅宗、密宗。

    学禅宗的人说,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,我要学最高的。

    执着密宗的又说,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。

    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,也像是去买菜,专挑又好又便宜的。

    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,学了密又学禅,好忙啊!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,后来恍然大悟,也就不忙了。

    当然我不是悟道,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,干脆万缘放下,我还是我,多安详呢!

    所以“法无取舍”,你们记住这句话,少走冤枉路。

    《金刚经》也告诉你,一切法皆是佛法,那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。

    我小时喜欢作诗,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,要我背里面的诗。

    我一读很欢喜,父亲说,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。

    那位师父是打渔出身,一个大字不识。

    他不知什么因缘,忽然出家了,经也不会读,就整天拜佛。

    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,他拜了九年,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。

    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,去睡觉了,一睡睡了三年,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。

    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,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,还以为他死了,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。

    三年以后,他作文章作诗都会。

    这是我亲身见到的,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,只要诚恳、专心一致、系心一缘,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

    你搞净土、又参禅、又学密,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,好像在买股票一样,是一无所成的。

    一门深入的话,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。

    佛法其实很简单,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,专一就成功了,不要念“多心经”啊!

    记得《金刚经》告诉过我们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”现在再上一层。

    “法无处所,若着处所,是则着处,非求法也。”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,这个“处所”,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,像道家或密宗守窍,三脉四轮,都在身体上搞,这成了法有处所。

    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,那你死了肉体没了,感受没有了,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?

    这个生意不能做啊!大的处所,例如密宗观虚空,观蓝天,观日轮,这些都是方便法门,非究竟。

    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,那就犯了法有取舍,犯了法有行处,犯了法着处所。

    佛法是活泼泼的,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。

    “处”是十二处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。

    念佛是意处在念,观想也是。无上大法是无处所,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,已经被处所困住,不是真正求佛法。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,学佛很多年了。他说现在什么都对,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,所以没有多大进步。

    我说:“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,刚才不是听过了吗?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,不然就白搞了。”

    “法无取舍”,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,这就有了取舍,本来就是放下的。

    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,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!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,对不对?

    本来不用放下,自然是放下的。

    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,就是行于法,行于生灭法,行于取舍法,也是行于染污,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,法是没有染污的,自性本来寂灭。

    这位道友问:“那么该怎样呢?”

    我说,“就是这样,没有那样,这样就是这样。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,或者求清净,或者求放下。

    放下是个名称,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!放下!早就放不下了。

    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,这个念头挡住了,就有所取舍。

    那你问,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?

    嘿!就怕你不傻,真傻了蛮好。

    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,所以找了许多烦恼,真求傻而不可得。

    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

870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8)(4/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